星期日, 9月 25, 2005

每日遇見杜拉克--0000序論

.
經營者要留意「已經發生的未來」(the future that already has happened),以尋求企業策略及獲利成長的契機。
.
目前最重要的「已經發生的未來」,就是網際網路的興起,並成為主要的通路。
.
在其思想體系中,杜拉克將「社會」,「企業」,「管理」,「人」之間的互動與關連,銜接得十分緊密。
.
從企業的發展中,預見社會的變化;
從社會的趨勢中,感知企業及管理人員未來的挑戰;
從企業在社會中的角色,延伸出人性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。
.
不是每位學有專長的管理學者,都能像杜拉克一樣,出入經濟,政治,社會,企管,哲學等領域,都能從容自得有游刃有餘,絲毫不見勉強。
.
杜拉克不只是「管理」的推手,亦是對「管理世界」背後,支撐「管理運作」的體制與意識型態,做過透徹研究的思想家。
.
杜拉克對社會發展具備神奇的洞察能力,他的看法後來都得到歷史的驗證。
.
杜拉克在1939年發表的「經濟人的末日」,探討集權主義的根源,在希特勒如日中天的初期,大家對於他的看法未必贊同,但在1940年法國淪陷後,邱吉爾將這本書列為英國預官學校畢業生必讀的教材,認為這本書是了解希特勒的最佳來源。
.
改變世界有兩種方法,一是靠著筆(藉由觀念),一是靠著劍(運用權力);杜拉克選擇了前者,並讓成千上萬權力在握的人換腦袋。
.
吉姆柯林斯訪問彼得杜拉克時問道:「在你數十本的著作裡頭,你最引以為傲的是哪一本?」
彼得杜拉克不加思索地回答:「下一本。」
.
杜拉克獨特之處在於,他並不視自己為一代大師,他依然視自己為學生。
.
大多數管理大師的所作所為是為了高談闊論,可是杜拉克卻是以學習為動力。
.
彼得杜拉克:「儘管放手去做,讓自己成材。」
.
彼得杜拉克:「不要告訴我這場演講很精采,我要知道的是,你們禮拜一早會採取什麼樣的新做法?」
.